top of page

如何正確挑選床墊?床墊選錯,腰酸背痛!20 個避免踩雷的購床攻略

  • 作家相片: SOUL Bedding
    SOUL Bedding
  • 2024年11月7日
  • 讀畢需時 7 分鐘

已更新:2天前


挑選床墊的迷思

目錄


挑選床墊似乎很簡單,畢竟只是個睡覺的地方嘛!但其實在挑選床墊時,我們可能犯了不少常見的錯誤,這些錯誤不僅讓你花了冤枉錢,還可能影響到睡眠品質。今天,我們就來看看在選購床墊時容易掉入的 20 個陷阱,讓你避開踩雷,選對自己的完美床墊!

挑選床墊時,對於價格與品牌迷思

床墊越貴越好

只看價格

很多人認為「越貴的床墊就越好」,但事實並非如此!床墊的價格會受到品牌、廣告和材料的影響,但並不代表貴的就適合你。所以千萬別只看價格,要了解床墊的材質、支撐性是否符合你的需求。雙人床的價格大約落在 $25,000~35,000 之間,這屬於中上水準的品質。若低於 $20,000,建議稍微考慮一下,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,價格壓得過低通常會影響耐用度。


過分依賴進口品牌名氣

許多人只選擇國外知名品牌,認為進口產品一定品質更好,但並非所有國外品牌都如此。有些進口品牌其實是在台灣生產,僅支付授權費而已,價格卻依舊偏高。國產品牌的床墊在質量上也不差甚至更優於進口品牌,且在售後服務上通常更加便捷,選擇時不妨考慮不同的選項。


過於依賴促銷活動

大促銷看起來很吸引人,但促銷床墊不一定符合需求。不要因為折扣而忽視床墊的品質。網路上經常推出低於 $20,000 的床款,折扣多,卻可能在耐用度上打折。記住,床墊能陪伴你至少 8 年以上,選對適合的床墊比省錢重要。


選擇無法承受長期使用的低價產品

一分錢一分貨,太便宜的床墊無法選用高品質的物料,可能短時間內就會塌陷或變形。這樣的床墊不僅不耐用,還可能影響睡眠品質,反而讓你重複花錢、花時間再購買。長期下來,選擇耐用的床墊一次搞定才更划算!


過度重視廣告宣傳

床墊廣告往往以華麗詞句來描述產品,如「極致支撐」或「超級舒適」。但廣告只是參考,不是全部。一定要親自試躺,感受是否真正適合自己!


試躺與舒適度評估不充分

短時間內試躺決定

許多人試床墊時只花幾分鐘,覺得舒服就下決定。但我們的身體需要時間適應床墊的支撐性,建議試躺至少 10-15 分鐘,並聽取專業的睡眠顧問依照您的睡眠習慣所給予的建議。可以問銷售人員:「這張床適合側睡嗎?」「是否會久躺塌陷?」

👉延伸閱讀1:該如何試躺床墊?


只重視表面柔軟度

柔軟的床墊外觀看起來很吸引人,躺上去的當下也很舒適。但表面柔軟並不代表支撐力足夠!許多人選擇太軟的床墊,導致腰部得不到支撐,進而引發背痛。挑選時應兼顧舒適度和支撐力,不要只追求柔軟度。


選擇太硬或太軟的床墊

有些人認為「健康硬床」就是好的,但其實過硬或過軟都不理想。過硬的床墊會壓迫身體,特別是習慣側睡的人;過軟的則缺乏支撐。建議選擇中等硬度的床墊,以符合身體曲線的支撐。延伸閱讀,如何挑選軟硬適中的床墊?


不考慮雙人床的分區支撐

雙人床應考慮是否提供分區支撐,讓兩個人都能獲得適合的支撐,不互相干擾,這樣睡眠才不會受到影響。


忽視床墊厚度與床架高度的協調

床墊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讓你上下床時不舒適,尤其對年長者更是如此。購買前測量一下床架的總高度,以盡量不超過使用者的膝蓋或是離地面總高不超過60公分。


試躺與試睡:不能只看 100 天試睡保證

近年來很多網路品牌主打「100 天回家試睡,不滿意可退」,聽起來很吸引人,但實際上也有不少潛在問題要注意:


❌ 常見缺點與風險:

  • 容易影響判斷,延後真正適應期

    因為抱持著「不喜歡就退」的心態,有些人反而不會仔細試躺、反覆比較,結果床睡了幾週才發現不適,但已過退貨門檻或被拒絕退換。

  • 退貨流程繁瑣/運費高

    雖然宣稱可退,但實際操作常會收取運費、回收費,甚至需自行包裝原床,對消費者來說不一定方便。

  • 床墊可能已被他人退過再寄出

    為節省成本,有些品牌回收後清潔再販,雖然標榜「無二次使用」,但仍存在疑慮。

  • 回家試睡 ≠ 真正專業試躺

    回家試睡往往缺乏現場專業人員根據你的睡姿、身形做客觀建議,反而容易挑錯。


材料與結構的誤解

錯誤的床墊購買資訊

迷信床墊厚度

床墊厚度不等於支撐力!有些厚床墊看起來豪華,但不一定好睡。支撐效果取決於床墊內部彈簧結構,而非厚度。您可以參考,如何根據您的睡眠習慣選擇屬於你的舒適材料


不了解床墊材料功能

許多低價床墊使用的材料品質較差,容易變形或塌陷,甚至含有害化學物質。購買時一定要了解材料特性,選擇透氣、耐用的材料,這樣才安心!了解更多關於床墊內部材質的介紹


迷信特殊材質

大多數人看過那些聲稱「雞蛋不會破」、「水杯不會倒」、「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」的床墊廣告。這些材質被廣告包裝得如此夢幻,但並不代表這樣的床款就適合所有人,而且這些材質真的有這樣的效能嗎?選購時還是要考慮自身的睡姿和需求,不要一味追求特定材質。


認為彈簧數越多越好

彈簧數量僅供參考,數量和線徑會影響支撐力,然而支撐力要根據睡眠者的體重及身形調整,並非數量越多越好。延伸閱讀,床墊彈簧顆數越多越好嗎?


過分追求床墊的特殊設計

一些特殊設計如無痕床墊或超厚款看起來吸引人,但不一定符合你的需求。選擇簡單、支撐性好的設計,反而更能帶來良好睡眠。


個人需求和健康安全考量不足

有毒床墊

忽視環保和健康認證

有些床墊打著綠色床墊的口號,但實際上只檢驗了表布,又或者是檢驗報告其實已經過期許久。其實我們的床墊含有甲醛以及重金屬等潛在的化學物質,長期接觸會影響健康。選購時,確認是否整張床墊都有檢驗或是選擇有國家級認證的環保健康認證,這樣才能放心睡!


忽略個人體重與睡姿

體重和睡姿會影響床墊需求。體重大的人需要更強的支撐,而喜愛側睡的人則需柔軟度較高的床墊。選擇時請明確自身需求。


忽略床墊更換時機

床墊不是一輩子耐用。建議 8-10 年更換一次,避免塌陷、變形帶來的健康問題。


不同族群該怎麼挑選床墊?

挑選床墊除了看材質與價格,不同族群也有不同的身體需求與使用習慣,建議針對以下情況做選擇:


👨‍❤️‍👨 夫妻:

建議選擇直排式獨立筒床墊,若體重懸殊較大者,建議選用蜂巢式獨立筒,兩者皆可減少翻身干擾;若雙方體型差異大,也可考慮「雙硬度設計」或支撐力可調整的床墊,增加睡眠和諧度。

👉延伸閱讀:雙人床墊怎麼選?


👶 小孩:

孩子正在發育,應選擇具支撐性但不過硬的床墊,例如中硬度乳膠或高密度泡棉,避免對脊椎造成壓迫。材料上也建議選擇通過綠色標章的產品。若為嬰兒,建議避免使用記憶棉材質的床墊,以降低因床墊貼合性過高而可能影響呼吸的風險。

👉延伸閱讀:小孩床墊推薦指南


👵 長輩:

銀髮族行動力較弱,建議使用高度不超過60公分、軟中帶硬的床墊,方便上下床又能保護關節。

👉延伸閱讀:銀髮族床墊怎麼選?


尺寸與安裝別輕忽,再好的床也可能白買!

錯誤的床墊尺寸

床墊尺寸應與床架配合,否則會影響安裝和穩定性。建議選用標準尺寸,非標準尺寸的床墊會增加後續麻煩及訂做費用。選對床墊不只看材質與舒適度,尺寸與安裝適配同樣關鍵,以下是常見錯誤與提醒:


❗ 常見尺寸與安裝錯誤:

  • 床墊與床架不合尺寸:

    很多非標準尺寸(如歐規或訂製)床架,容易出現「卡不進去」或「鬆動」的問題。購買前務必確認床架的實際內徑與床墊是否精準對應。


  • 床墊太厚,導致上下床困難:

    尤其是對長輩、小孩或膝蓋退化者,太高的床會讓起身與下床變得困難,甚至有跌倒風險。建議床墊+床架的總高度控制在 55~60 公分以內最合適。


  • 搬運空間不足、無法入門:

    若居住在大樓或老屋,應事先丈量電梯尺寸與樓梯轉角空間,勿依賴壓縮或可折式床墊,這類設計多半為節省運送成本而生,可能犧牲床墊結構完整性與睡感穩定性。建議選擇堅固耐用的結構式床墊,並由專業門市提供搬運評估。


✅ 小提醒:購買前務必準備以下三件事

  1. 房間淨空尺寸:

    確認床墊放進房間後,不會擋到衣櫃、抽屜開關,是否還能保留走道空間與流通感。


  2. 床架實際內徑:

    市面上雖有標準尺寸名稱,但實際內徑常有落差。不要自行猜測或加減尺寸,建議攜帶實際床架測量資料,交由門市人員與你討論並提供建議,避免尺寸錯誤影響使用壽命與安全。


  3. 理想上下床高度:

    試坐時觀察膝蓋與床面高度是否自然,站起來是否順暢。建議總高控制在55~60公分以內,不論年輕人或長輩都能輕鬆上下床,也較不容易跌倒或肌肉過度出力。


PTT常見問題 FAQ

Q:預算有限,2萬內買床墊有推薦嗎?

A:建議以高密度泡棉+基本彈簧的組合為主,不建議買過軟或過硬的床。也別省略試躺!


Q:記憶床墊真的比較舒服嗎?

A:記憶棉有「包覆感」但容易悶熱,適合怕冷族群,但體重偏重者可能會覺得陷太深。

👉 延伸閱讀:記憶床墊缺點完整分析


Q:試躺時都很舒服,怎麼回家睡幾天就後悔?

A:很多人在門市試躺只是短暫躺一下,其實效果不準。建議試躺時要讓身體放鬆,不應該感到壓迫或卡卡的地方,真正的關鍵是能自在地「躺著不想起來」


挑選床墊看似簡單,其實有很多學問。價格、品牌固然重要,但最重要的還是符合你的需求!記得避免上述的常見錯誤,多做功課、多試躺,這樣才能挑到真正適合的床墊,讓每晚的睡眠質量大幅提升!


🔗 延伸閱讀推薦:

【超完整】不同材質床墊差在哪?記憶、乳膠、彈簧一次比較 → 點我看比較

【避坑必看】買床墊前你一定要知道的5個錯誤觀念 → 點我看清單

bottom of page